财在五行中属于什么?

水千水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中医理论中有“金木水火土”的名词,而西医解剖学中也有“脑、心、肺、肝、脾、肾”的概念,所以会有“五行内脏学说”“五脏系统功能”的说法。 但是,阴阳五行是古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中医借用这种工具思考人体生理病理,西医用这种语言描述生命现象,但现代科学证明,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都是建立在复杂的神经网络和体液循环的基础上,并不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结构建立的。 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人体的器官没有“五行属性”。 那是不是中医说的“五行内脏学说”或者西医的“五脏系统功能”就没有意义呢?也不是。

中医所说的五脏,是指现在医学中的“心血管系统”(心脏)、“呼吸系统”(肺)、“消化系统”(胃、肠等)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肾),这些系统的功能的确可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 但是,中医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指导临床诊疗却是不正确的。 比如,临床上遇到肝炎病人,医生会想到用“五味解毒”,即给患者吃五味子以增强肝脏细胞的再生能力;遇上慢性胃炎的患者,会用到“金水相生”,通过补鼻黏膜来健脾养胃…… 但是,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了,这些中药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且不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我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很遗憾地告诉题主,目前并没有发现中药作用机理存在“五行属性”的证据。 也许,随着科学的进步,未来会出现这样的证据也说不定,那个时候中医理论将会迎来一次新的腾飞。

宾郁晔宾郁晔优质答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代人民认为这五种东西构成了世界一切事物,也产生了五色、五音、五味等。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相生(互相资生、协助)、相克(互相制约、克服)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古代人民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 木→火→土→金→水→木为相生,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为相克,如果相生、相克任何一方面太过或不及,即认为是异常现象,称相胜或相乘。五行学说还依着所见事物的特性,把人体的许多组织器官与五者联系起来,如五脏分属五行,而每一脏又以五行来概括其生理特性。五脏之间也是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说明其相互关系。把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联,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是五行学说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一、五脏配属五行

木→肝、胆、目、筋、爪,酸味,怒;

火→心、小肠、舌、脉、血、汗,苦味,喜(笑、闹);

土→脾、胃、口、唇、涎、肉、四肢,甘味,思;

金→肺、大肠、鼻、气、毛,辛味,悲(忧);

水→肾、膀胱、耳、骨、发、二阴,咸味,恐。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疾病,多是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变化也不外乎相生相克规律的破坏。治疗疾病,就是设法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调整相生相克关系,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秩序。 中医的养生之道,也是从调理阴阳、疏通经络到平衡脏腑功能的角度出发的。 饮食调理的原则也包括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两个方面。

二、五味配属五行

中医讲的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与现代营养所说的五味有所区别。“味”的本质是什么?中医将各种味的刺激视作一种“气”。各种食物受五行之气的充养而生成五种不同的味。 虽然《内经》中认为“五味所入”的器官各不相同,但“味”的作用首先在脾胃。食物之味在口腔中得到区分和识别,然后由食道入胃,经过胃的通降和脾的散精,把不同味的食物转化为“精气”,分布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

五味所偏助的脏腑功能是不同的,所以五味与五脏各有主入。 五味过偏,即表示脏腑功能不协调了,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异常变化。因此,食疗强调“五味合理,不可过偏”,即尽量保持各种味的平衡摄入。 鼻腔感受“香”味物质后,把刺激转变成神经信号,这个信号传送至大脑,在脑中舍有嗅觉中枢,以上为主要的嗅觉感受途径。香,有“通气”之气,是“气”的一种“载体”。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