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为什么那么好吃?
作为浙江人,我对香菜的爱和你们一样疯狂! 我的最爱:油焖大虾、糖醋里脊、水煮肉片……只要有这些菜,就必须得有香菜!没香菜就不香了! 为此我遭到了众多人的嫌弃(▼皿▼#) 他们不知道的是,香菜可是有“百菜之王”的美称的啊!
1.营养价值高
《滇南本草》中记载:"香菜辛,温,无毒。"
《随息居饮食谱》中亦指出:"香菜,气味芬芳,能祛寒暖胃,消食下气,发散风寒。" 古代就有人用香菜来治疗感冒发热。而现代临床也发现,香菜对某些疾病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我国历代文献对香菜的药理作用多有记载。
2.药用价值高
《中药大辞典》中指出,香菜可治疗呕吐、腹泻、痢疾、感冒、头痛、胃痛、咳嗽、咽痛等疾病。而且香菜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 所以呀,讨厌吃香菜的人真应该尝尝这美味,说不定就爱上它了呢~
食物好不好吃,关键还得看有没有匹配合适的味蕾。人类的味蕾主要能够感受5种味道:甜、酸、苦、咸、鲜(也称“umami”,以日本味增汤为代表),味蕾可以视为一个一个的口袋,顶端叫作“味孔”,味孔上镶嵌着能够识别味道的受体蛋白。每一种味道都会有其对应的受体蛋白进行识别,例如鲜味是由舌头味蕾上专门的鲜味受体(T1R1+3)来进行感应。各种味道共同作用,就形成了人们感受到的风味(flavor)。
风味不仅仅是味蕾在感受,还有大家经常忽略的“鼻子”。鼻子能感受气味的粘膜位于鼻腔上部,上面有许多纤细的鼻毛和鼻黏膜腺,具有温湿空气和过滤空气的作用,可以看成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温室”,里面长着许多有纤毛的上皮细胞和嗅细胞,在这些细胞间有10^8~10^9根感觉神经纤维连接着的嗅皮质,专门负责气味的辨别。当气味分子溶解于鼻粘膜上的黏液里,才有可能与嗅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向大脑发出电信号从而意识到有“味道”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堵鼻子了,吃什么东西都觉得淡而无味,因为90%的“味道”还是得靠鼻子来感受的。食物进入口腔时,有些分子会直接进入鼻腔后部,与鼻上皮内数以千万的气味感受神经元直接接触,而产生气味刺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鼻同气”(如大蒜、洋葱和大葱等);而有的分子由于分子量较小容易挥发,因此需要咀嚼时与空气混合,再通过鼻腔向后吸入(吸溜一下),才会有相应的气味(如薄荷、肉桂、巧克力等)。所以如果吃着吃着你感觉不到巧克力的味道了,不妨再再地吸溜一口,说不定立马就有感觉了。
回到问题本身,导致不同人对香菜的感受差异的原因其实也在味蕾和鼻子这两个地方,是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遗传上来看,与个体差异相关的基因就是嗅觉基因OR6A2,能够感应到八角茴香烯(aldehyde C8)。在dbsnp数据库的rs4481887位点上,有大约40%的中国人携带八角茴香烯敏感型基因(GG基因型),这类人群对八角茴香烯相关气味非常敏感,是香菜味道的“重度体验者”,一丁点的“皂味”和“土味”就能被感觉出来。而AA/AG基因型对八角茴香烯敏感度较低,能够感受到其他种类的气味,这类人群就能够品尝到香菜更丰富、层次更分明的味道。而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对香菜接受度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东、中国和东南亚,在这些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含有大量的辛辣食物,味蕾每天被辣椒素等苦味物质不断“折磨”,苦味受体的敏感度逐渐下降,导致这些区域的人们更容易辨别出其它苦味物质(如八角茴香烯),因此他们对香菜接受度较低,反之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