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五行中代表什么?
1.古人将天地万物分为十类,每类各取一代表符号,即天干地支,合称“干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天干五行为: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地支五行为: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2.十天干各有阴阳属性: 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子阳金、辛丑阴金、壬阳水、癸阴水。 十二地支各有阴阳属性: 子阳水、丑阴土、寅阳木、卯阴木、辰阳土、巳阴火、午阳火、未阴土、申阳金、酉阴金、戌阳土、亥阳水。 故五行之中也各有阴阳,具体是: 木:甲乙阳木、癸丁阴木, 火:丙丁阳火、戊己阴火, 土:戊己阳土、癸丁阴土, 金:庚辛阳金、乙壬阴金, 水:壬癸阳水、丙申阴水。
3.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均可以五行进行归类,所以我们可以用五行来标记各种事物。 比如: 人物可用五行的天干来表示: 男性:甲(阳)乙(阴)丙(阳)丁(阴)戊(阳)己(阴)庚(阳)辛(阴)壬(阳)癸(阴) 女性: 甲(阳)乙(阴)丙(阳)丁(阴)戊(阳)己(阴)庚(阳)辛(阴)壬(阳)癸(阴)
人体可以用五行的十二地支来表示: 头部:子(阳) 身体:丑 (阴) 胸部:寅(阳) 腹部:卯(阴) 背部:辰(阳)
四肢:已(阴) 手指:午(阳) 脚趾:未(阴) 肌肉:申(阳) 脂肪:酉(阴) 血液:戌(阳) 津液:亥(阴) 情绪情感可用五行的天干直接表示: 喜悦:甲(阳) 愤恨:庚(阳) 害怕:乙(阴) 悲伤:辛(阴) 渴望:丙(阳) 烦闷:丁(阴) 疑惑:戊(阳) 犹豫:己(阴) 嫉妒:癸(阴) 怨恨:乙(阴) 烦恼:丙(阳) 愁苦:丁(阴) 好色:癸(阴) 愤怒:甲(阳) 性格品德可用五行的地支直接标记: 诚实:子(阳) 虚伪:丑(阴) 固执:寅(阳) 变通:亥(阴) 内向:午(阳) 外向:卯(阴)
聪明:酉(阴) 愚笨:戌(阳) 胆小:未(阴) 勇敢:辰(阳) 吝啬:巳(阴) 豁达:未(阴) 不利:丑(阴) 顺利:午(阳) 小气:子(阳) 仁慈:亥(阴) 恶毒:寅(阳) 残忍:申(阳)
五行又叫“五材”,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并称,中国古代人民发现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生克规律可以解释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在人类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之前这确实是相当巧妙的学说。 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古人对天文、气象、地理、生物、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长期观察、实践、总结分不开的。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朴素的自然观认识思想的支配下,产生了包括五行学说在内的诸家学说。在战国到西汉时期,五行学说非常流行,各家各派的思想都以五行学说来附会人体的脏腑、情志、经络乃至各种自然现象,甚至应用于政治、军事、外交等社会生活中,使它逐渐成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但同时也使五行学说杂糅进了各种不同学派的观点内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派学者又根据五行学说来引申、注释、比附人体生理、病理和进行医疗指导,使五行学说逐步渗透到中医学之中成为中医学说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五行学说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但是,应当指出,五行学说毕竟是用当时不很发达的自然知识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以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学说,因此,它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和迷信色彩,这是必须加以批判的。例如,以五行的生克关系解释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的脏腑疾病;解释五脏相互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促发的关系。又如,把复杂的疾病症候群分别归之于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病症;把五脏分属五色、五音、五味等,然后以听其音、察其色、问病状、尝其味、诊脉象,通过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判断疾病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是借助五行理论来阐释的。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两个方面。所谓“生”,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其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如环无端;所谓“克”,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制约、抑制和惩罚关系,其顺序是:木→土→水→火→金→木,恰如其分的制约导致五者平衡,叫做“制化”;超过正常限度的制约导致五者失调,叫做“胜复”。
如果把人包括在五行相生相克的体系中间,那么人可以分属五行,也可以作为五行体系的枢纽而支配五行。从第一种观点出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生相克又受着外界自然环境的制约。从第二种观点出发,人可以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驾驭、改造外界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