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耳垢很多?
人的耳朵对外界声音的传导是通过耳朵内薄的耳膜(简称鼓膜)完成的。鼓膜把中耳腔与外耳道隔绝开来,使声音不受外界干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耳垢容易在耳道或耳膜上积存,尤其是堵塞外耳道时更会不利于声波传递,而且还可能引起外耳道炎症,影响听力。
如果耳垢太多而无法清除时,可用耳软针或耵聍勾将耳垢取出(切勿用水或刺激性液体冲洗)。若耵聍充塞在外耳道内,但耳垢并非粘浓难脱,则应慎用耵聍冲洗。因为冲洗时将耵聍冲出而外耳道仍然闭塞时,将妨碍新的耵聍生成并堵塞外耳道,特别是冲洗液不当,可能会引起外耳道发炎。
正常情况下,从婴儿出生到3岁以内,因唾液腺尚未成熟,故口腔内没有任何臭味。若哺乳婴儿口腔发生臭味,多半由于口腔卫生不良,食物残渣滞留于牙齿之间或牙龈之外,引发牙龈炎或牙周炎。这种情况应予局部清洗或擦干,必要时须刷牙或去医院治疗。另外,龋齿和牙龈出血也可产生口腔臭味。
3、应把婴儿耳垢取出吗?
耳垢是如何产生的
耳朵皮肤外层有一层耵聍膜,它有防震和防止外来异物入侵的作用。但当我们说话或吃东西的时候,耵聍膜有时会产生振动而脱落,脱落的耵聍片片碎片粘附在耳道壁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耳垢栓”或“耳垢球”。这样,即使耵聍片很小,因为数量众多堆积在一起,也常将耳道堵死。我们平常闻到的耳垢腥味,其实是吲哚化合物和氨的气味,这种物质是耵聍片在细菌作用下经过酸解后所生成。
耳垢的作用
由于大气压关系,我们耳垢表面的水分子常向低压方向流动,也就是说,耳垢在一般情况下是一颗颗独立存在的。当它被灰尘、唾液或泪水沾湿时,水分便逐渐从耳垢表面分离,由于重力作用而落到相邻的耳垢颗粒上,使得原有的耳垢变软,更易于被排出。
耳垢取出危害
耳垢取出,医生一般应用耳道冲洗和镊子取出法,两者相比,耳道冲洗法更为安全,但取出的耳垢不一定都是原样,有些会受到损坏,而这些被破坏的耳垢有可能又被细菌所侵害而成为新的外耳道炎的诱因。所以本人认为不取最好。
4、宝宝耳垢如何处理
婴幼儿刚出生时,外耳道积存有浓稠的栓子样的耵聍,俗称耳垢或耳腻。小的耵聍可随唾液吐出或吞咽动作从咽喉部的咳嗽反射而排出,较大的耵聍则依靠胎儿在子宫内形成的关键时期(相当于11-13周)。此时若吞咽或说话太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且出生后的婴儿在吮吸母乳时,耳垢易进入中耳道而堵塞,影响听力,故哺乳期的妈妈们要多加注意。
另外,耳垢进入耳道深处,妈妈们可用植物油浸泡,待软化后可用消毒棉签轻轻卷出。或用电耳石软化后用耵聍器取出(医院有售),但耳垢过多时,妈妈则不宜自行处理,需去医院请医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