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出有什么结局?
如今街头出现越来越多的黑车,或为了拉客,或逃避收费,或节约费用,“乘车不打表、跑高速路没牌子、甚至还敢逆向行驶”,成为黑车司机的惯用招数。2月2日下午,北京交通综合执法总队铁路支队就处理一起黑车窜逃事件。事发下午1点,在八宝山铁路桥附近的公交车站,一名黑车司机为逃费竟驾驶车辆从站前道路逆行驶入桥洞,被执法总队民警现场截获。
其实早在前天,也就是2月1日,哈尔滨市民尹先生就遭到一黑车司机的“碰瓷”。尹先生从哈尔滨市学府路乘坐一辆哈飞车,车行驶不到2公里,司机称尹先生乘坐的黑车“没油了”,让他下车步行到加油站买油,并要收200元“加油费”,不料步行一公里后,尹先生发现一家加油站果然还有油,遂向司机追究“碰瓷”事件,但司机连人带车消失。
对此,有专家表示,从目前来看,虽然个体出租车和黑车共处于非法营运的“灰色地带”,但相较于“见不得光”的黑车,拥有营运资质、接受监督的个体出租车运营风险更小,如果有关部门继续“不闻不问”,那么“赶尽杀绝”的黑车很有可能在受到暴力抗法事件拖累后,以“被消灭”的方式换来行业规范。
一位长期与黑车“斗争”的交警告诉《法制周报》记者,被打击的黑车往往有四个显著特点,一般有营运资格的车辆是不拉客的,拉客的都是不按路线行驶,不按合法程序办理任何手续的“野车”;这些车辆车况较差,有的属于“拼装车”、“二手拆车件”,驾驶员也没有接受正规的车辆驾驶训练,有时为逃避检查和执法,还故意横冲直撞。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治黑还需要综合治,除了加强运输市场规范和执法力度外,还应该实现运力适度过剩,使有营运资质的出租车有生存空间;还可以尝试用经济手段调节,如对合规出租车实行运价补贴,对黑车依法征收较高比例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可使黑车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