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和猕猴桃好吃吗?
不请自来!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对西瓜那是真爱啊! 山东地处华东地区,温度、湿度都适宜,所产西瓜皮薄肉细嫩,口感甜爽多汁,无论是用勺子挖着吃还是用刀切块吃都好吃到爆! 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对美食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后来在南方生活了几年,也尝过了不少好吃的水果,比如芒果、菠萝蜜、榴莲…不过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这里产的猕猴桃。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吃过猕猴桃,更没见到过实体的猕猴桃,它长得有点像奇异果,但个头要小很多,皮也很薄,绿色果肉里面夹杂着一些细小的黑色种子(其实特别好看)。 第一次吃的时候被那酸爽的口感惊到了,后来得知这是新鲜猕猴桃的正确吃法——打成果汁喝,这样能最大程度保持里面的维生素。 用勺子舀着吃也行,就是比较费劲,我一般用来做甜品的原料。 对了,猕猴桃还可以蘸着蜂蜜吃,味道也不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好吃”这个词,比如说好吃的食物,好听的歌曲等等,当我们说某个东西好的时候,就会说“好”,而“好吃”这种说法,是专门用来形容食物的。比如说好吃的食物是不能用来形容音乐或者绘画的。而“好听”也往往不能用来形容书籍或者水果。由此可见,不同领域的东西,有着各自的评价体系。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水果一向是“好吃”的,其实这句话并不严谨。首先,水果这个说法在古代并不存在,或者说古代的水果的范畴,与当下的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现代人眼中的蔬菜,古代很多都属于水果的范畴,例如西红柿、茄子、辣椒、冬瓜等等。但是西红柿好不好吃,恐怕只有小猫知晓。
其次,即便刨除这些属于蔬菜范畴的“水果”,仍然有很多的水果,在味道上很难做到让大多数人都觉得好吃,例如柠檬,例如葡萄柚。即便是榨汁之后,也往往需要加入大量的白糖。很多葡萄柚,即便剥了皮,还是苦的。而柠檬,就算榨汁之后,恐怕也只有10%的人才喜欢。
当然,这可能与个人的口味有关系,有些人喜欢吃甜食,有些人喜欢吃辣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证明,并不是所有水果都是好吃的。
其实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就知道。我们经常吃的大枣,是不是好吃?其实枣子也分很多种类,一些酸枣,根本吃不到果肉,一咬,全是核。一些野枣,又很酸。即便是北方的大枣,剥开皮,那果肉也是又干又硬,更别说味道了。如果大枣好吃,人们怎么会费尽力气的把枣子加工成为枣泥、枣糕、以及各种甜品。同理,甘薯也是一样,生甘薯肯定不好吃,熟甘薯也难吃。人们为什么费那么大心思,发明了蜜薯?发明了红薯饼和红薯饺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些东西,生吃难吃,熟吃也难吃,只有加工成各种美食,才能在味蕾上获得一些满足。同理,红薯也不好吃。同样,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并不是所有食物都好吃。
由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测。人类最初吃到果实的时候,恐怕都是难吃的。例如苹果。最初的苹果,可能只有核桃那么小,既酸又硬,而且苦。但是人类还是没有放弃品尝。在长期进化的选择中,渐渐的,那些能够吃到果实的植物种子,就会在那些人类活动的区域落地生根。因为人类为了果腹,不会在意那些小种子。相反,有些大种子,人类就会扔掉,这就是为什么西瓜最初是双色的苦籽瓜的原因。后来,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发现了可以种植植物,于是,他们把当年吃剩的苹果种子种在了土地里。于是,更多的小苹果长了出来。人们选择其中最好吃的那些小苹果,反复种植,最后,那些不那么好吃的,就再也没有人种植,最后,淘汰了。那些最好吃的,被保留了下来。后来年代久远,那些祖先的苹果,早已枯萎了。人们选择了那些最好的苹果,反复种植,苹果的个头越来越大,味道越来越好了。从这个观点来看,凡是人工种植的水果,都是好吃的。但是,如果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苹果,很大一部分是很难吃的。例如,山核桃,例如无花果。例如榛子。如果是自然界的苹果,很可能有50%都是很难吃的。如果这样推论,那么猕猴桃和西瓜也是一样。自然界中的猕猴桃和西瓜,很可能只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是好吃的,其他的都是难吃的。那些好吃的,被动物们品尝到了,他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然后就种植。逐渐的,人类把其他种子淘汰了,就把那些味道最好的物种留在了土地里,最后长得满山满坡都是。同理,只有人工种植的水果是好吃的,如果生长在深山老林,可能10个中只有2个是好吃的,其他的都是难吃的。
综上所述,只要不是野山林里的猕猴桃和西瓜,基本都是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