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五行属性是什么?
萧,五行属“木” 萧是一个形声字。从竹,肃声。本义是指一种管乐器。《礼记·月令》中有“命乐师习箫,吹龠”的记载。汉代郑玄注解说:“古者,圣人吹匏笛,以寓雅乐。后世稍变,用竹为之。”可见,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箫。而且,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会演奏多种乐器,如《大戴礼记·保傅》有“教之乐,箫管鼓弹也”的话头。可见箫在周代已是重要乐器了。
古人制箫多选用竹子制成,因为竹子含有一定的空腔,且不易变形,所以非常适合做成乐器。还有用兽角制作的,称“角箫”;用骨或金属制成的,称“哨箫”、“牙箫”等。但人们最常用的还是竹子做的箫。 由于制作材料是植物,时间一久,很容易腐烂。现存最早的大多数箫的出土文物都是残片。目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完整无缺的箫,是来自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据测定,此箫的制作年代当在公元前168年至公元前136年之间。
和尘优质答主五行,术学术语,一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衍生或象征的五种运动,即所谓的“比、相、克、乘、侮”。二指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即所谓的“五方”。三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即所谓的“五色”。四指角、徵、宫、商、羽五音,即所谓的“五音”。五指五味。
五行不是指单纯指五类物质,而是五类能生能成、能化能动的运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相生(发生相互促进和协助)和相克(发生互相抑制和制约)的两种,构成一个五点循环的运动。五行学说用以归类宇宙间的所有物质、现象或事物,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古代的系统论。
“五行”思想的萌芽出现于商代。初为五材。殷人尊五材,甲骨卜辞中即有“金、木、水、土、石,共五物令来,其受年”(《天壤》2715片)。五材说中,金属或石已分列两项,不若五行说之简括、完整。“五行”一词,始见于《尚书·甘誓》和《左传·襄公九年》。《甘誓》中,“五行”当是五个行动单位或部落。《左传·襄公九年》中,“五行”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中有系统阐述五行思想的篇章,但其成书和《甘誓》条文一样,大约不会早于战国。当时诸子百家中儒家虽在继承五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相训说,但未获社会和统治集团的认可,而墨、道、法等家对此亦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直到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承继战国子书《邹子》的基础上,建立起天人感应与五行灾异说,五行理论才正式被封建统治者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哲学。
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占卜和术数思维方法长期发展的产物,虽然它较卜筮更为理性,也有可取之处,但将社会和自然现象硬套五行和以五类物质属性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变化,毕竟是错误的,因此从秦汉以后,也不断遭到王充、周敦颐、程、朱等学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