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洛书的区别?
《五行》一书,现在一般认为属春秋战国时的作品;而《洛书》则见于汉代的古书,如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古书上就有“洛出丹书”的句子。这里所谓“洛书”或“丹书”,其实就是指《周易·系辞下》所说的“河图洛书”。
古人相信宇宙形成之初,天地之间只有混沌一团,后来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才有了上下、前后、左右之分。在天地未分之前,世界上本来没有水,但在混沌之气的旋涡中,出现了龟壳和蛇,于是有了“河图”;在混沌之气旋涡的中心,出现了一团火焰,于是有了“洛书”(见《礼记·檀弓下》)。
这些记载说明,“河图”“洛书”最初只是象征性的图形,和数字及五行没有任何关系。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正象篇》中说得很清楚:“《河图》有数,《洛书》有名,此二书相配,阴阳之义,故曰:‘先天八卦’也。”又引征汉代学者李膺的话说得更明白:《河图》“非必谓河中自生图于水中,洛书亦然。但言其形,象非产生于水中也。”(见《后汉书·礼仪志上》李膺传注)
所谓的“河图洛书”最初不过是描述阴阳卦象的名词而已,根本不可能代表什么真实的自然界事物。后来它们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不过跟原始的意象已经大不相同了。 宋代的程颢、程颐兄弟在谈论《易》时,对“河图洛书”的意义做了比较准确的概括:“河图者,乾坤定位,坎离交媾,日月运行,阴阳消息之所由始。洛书者,阳清阴浊,日月经天,五行颠倒,阴阳分配之象。”(参见程颢《河南程氏粹语·易学》)他们所说的“阴阳消息”和“五行颠倒”实际上就是《周易·贲》所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即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迁都是阴阳五行的变化交替所致。
洛书九宫图又叫九宫八卦图、洛河之图,是河图洛书之一,是中华文化,易学、周易、风水、术数、周易八字、周易起名、姓名学等形成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八卦数理的鼻祖,是中华文字、科学、哲学、政治、建筑、医学、军事、兵法、武术起源的根源,有文字的产生都是出自它。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祖先长期对大自然周易思考中形成的智慧学识,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中国人思想的源泉。它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天体,地球,沧海桑田,宇宙时空的准确数理规律。
五行有五种元素之称,它强调整体联想式的思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五行学说试图解释世界万物的形成与变化,五可以解释为构成宇宙一切物的五种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是古人对自然界的客观观察,从而形成的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下万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中基本物质,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宇宙的无穷变化,五行相生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反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只有木、火、土、金、水五中基本物质的平衡互根,才是天下万物生的根源。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家的宇宙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理论与四象理论,八卦理论,九宫理论等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五行和洛书的本质区别是,五行是对万事万物的属性和现象的命名,而洛书则是五行的根源和本质。五行学说的属性与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原理非常相似。所以,五行是阴阳五行家对宇宙、时空,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存有的性质的概括,五行与洛书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血缘关系。即五行五气源于八卦八卦源于九宫,九宫源于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存有的规律。河图与洛书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河图、洛书的相互关系的阐释,对二者关系的阐释主要有相成说和河伏洛见说两种主张,河图洛书指八卦的来源,相传夏禹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河图”,洛水中有神龟背负“洛书”,伏羲依此而画成八卦。故也称八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