蕻五行属什么?

咸奉舟咸奉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芥”在《说文》中有两个释义,一个与“菘(白菜)”有关,一个与“芥菜”“芥末”有关系;前者是“葑茎也……谓之芥”,指的就是“菘”这种蔬菜,而“菘”的异体字就是现在使用的“蔬”[1]——“蔬”在古代可以泛指各类蔬菜。而后者则解释为“芥菜有子,可和羹”——说明这里的“芥”其实指的是芥菜,而非现在的“芥末”。 那么“芥”到底是什么呢?根据《玉篇》中的解释,它是“芥菜、芥子之属总名”,也就是说,包括上面提到的“芥菜”“菘”在内的一类蔬菜都统称为“芥”。不过到了宋代,人们发现“芥”这个字的繁体写法有些像“苏”,于是便将其引申成“紫苏”,从而将原属于“芥”类的植物分出去单成一科了——这就是今天“芥菜”“芥末”的由来。

至于“菘”这个字,因为与今天的“笋”字形相近,所以也有人认为它的本义是一种竹笋,只不过后来渐渐演化为一种蔬菜的名称罢了。关于这个问题,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就有过解释: 按周处《风土记》言‘冬生菜,春芥’。此与《齐民要术》所言之菘相同。然古人以冬温夏寒为病,则菘必大寒,似非今之菘矣。宋时谓菘有五体,曰白菘、紫菘、青菘、乌菘、绿菘。其色异而味亦各异,乃别为一物,非古之所谓菘矣。自段氏注出后,遂无敢执旧说以为非者。然如杨升庵诸儒皆不以为然。按古人所云菘,即古之芥也。芥之为物,凡菘、芥一类,大而者可食者皆是也。后世因作菘为白菜之名。因称荠为椒菜,芥为兰蔬,失之太远耳。 可见,所谓的“菘”实际上就是古代的“芥”,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白菜”或竹笋等等。

那为什么古代“芥”又往往代指“白菜”了呢?段玉裁指出,这是因为“芥”与“佳”读音比较相似,于是“芥”被讹传为了“佳”,而“白菜”的“白”又有素的意思,因此也就逐渐成了“白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白菜”)。同时代的学者朱骏声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过这一点,他说: “芥”从“介”省,与“佳”同音同义……故“芥”假借为“佳”……汉人每好改易一字之音而为他字,盖取近俗易晓之故。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白菜”这一名称其实是来自于“芥”的讹误。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芥”与“芥末”有关系,所以“芥”就被用来作为“芥兰”的简称了。例如明代的《救荒本草》中就写道:“(芥)嫩者采苗腌渍,或调作菜蔬亦可。” 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也有类似的记载:“芥,一名芥蓝,一名芥菜,一名芥兰”。 其实仔细一想的话,这种说法也是说得通的——毕竟芥兰这个名字最早就是出现在明朝,并且当时就被称为‘芥’或者是‘芥蓝’之类的。

宰蔚婧宰蔚婧优质答主

根据《康熙字典》“艹部”的记录,汉字“蕻”字对应的繁体字是“蕻”; 部首为“艹”或“艸”; 读音同音“hòng、gǒng”(读“gōng hòng”时去声,意为菜蔬);

简体字中“卉”“卉”“荟”等对应,均从《汉语大字典》收录该字,其对应的字形均为“草字头的”。 “蕻”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广韵·东韵》标注的是“戸弓切”,即现代普通话拼音字母中的第二个字母"h",而小篆部分标的就是这个字的第一笔“艹”字头,与“禾”的偏旁一样,表示植物的字形变化规律应该是第一笔变为“艹”,第二笔加“丶”,第三笔变“乚”,第四笔变成“丿”。 而《集韵》则认为此字应读作去声“拱”,这是由于古代语音发展至今,许多字发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所致,但字形却保留了下来,比如“共”字,在古文字中是左右结构“共”字,而现在则是上下结构的“共”字了,所以,这种异读现象也是正常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