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字五行属什么?
“棘”字的古文字像一棵树,树枝上长着刺,本义是树名、刺草。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棘”字形都没有发生变化,都是一棵长满刺的树的形象。小篆才简化成了今天的字形。 《说文解字》解释为:“木也。从木,在皿(mǐn)中。”意思是它是树木中的的一种,字形采用“木”作边旁,置于器皿之中。 本义:酸枣树 “棘”最初指的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植物[3]。由于这种植物的枝干上长着锐利的针刺,所以古代常用它来比喻尖锐而痛苦的感情;用它的枝条做成梳子可以去除头发上的污垢,因而又引申出“清洗、洁净”的意思。 现在多用来称呼酸枣树种出来的果实。
1.2 金文中常以“棘”表“戟” “棘”字的金文体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较多,如: 这些“棘”字都当兵器“戟”讲,因为古人制作武器时一般根据所用材质取形命名,戟由戈和矛合成,因此有“勾戟”“曲戟”的说法,故戟的形状应该是钩状的。然而上述各“棘”字的形状都不符合戟的要求,而且金文的形体变化较大,有的明显是借用了“帝”的字形,可见当时的“棘”与“帝”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而我们熟知的“帝”即天神的尊号,所以金文中将“帝”写作下面带两点水的样子(也有不带下点的),如: 这些“帝”所表示的天神大多与风雨有关,那么这里显然“帝”是被假借作了别音别义的“戟”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得出当时“戟”字的写法应该也是“帝”(中间部分被写成上面是“斤”下面是“寸”)的样子了。于是我们再回头来看金文中的那些个“棘”字,就发现它们确实很像“帝”了。其实“棘”这个字最初很可能就是由“帝”讹变过来的。
1.3 周代开始多用“棘”指称天子之朝 到了周代,人们已经不用“帝王”这样的通称了——因为在周代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被称为“天子”,诸侯国君被封地称“王”——而在周代的文献里,君主通常是以周天子自称“予一人”的,因此臣民们只能以“予一人”称述君王了。在这种大背景下,“棘”就开始专用于指称天子所在的宫廷了——“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一句,其原意是指王城的四面城墙,后来逐渐发展为城市的意思,再进一步发展成了国家的概念。同样,“棘”也开始作为天子的代名词了。